【党建动态】细微处见品德 用德去爱病人
(绍兴市口腔医院 陈秋美)
细读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感触颇深,书中说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细致踏实工作,能够反映一个人品德,反映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事事为病人想,处处以病人先,心里永远装着病人的精神,这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起码的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这句话,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至今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1998年4月的一个晚上,科室护士长值前夜班,刚刚与后夜班交接班完毕,门诊送来一个急诊重症男病人,名叫吴柏康,69岁,老人面部表情呈痛苦状,右上腹压痛,测量体温39.3度、测血压在80/50KPa左右,黄疸明显,医生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若不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需马上急诊手术。她重新穿上白大衣,与值班医生、护士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直到手术顺利结束。手术后由于吴大爷年老体弱,耳朵有些背,手脚不灵活,行动缓慢,基础护理工作量较大,而且,那时候医院还没有配置护理工,因此,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她总是不厌其烦为其擦身、翻身、叩背、尿道护理、清洗头发、修剪趾指甲、亲自为病人掏大便、送流质饮食,直至吴大爷康复出院……,她,一位可敬护士长,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直到退休,一直秉承“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始终把护理工作做细做实,把病人痛苦降低到最低。虽然是一些日常护理工作,但她对工作的热情,对护理工作的执着,对病人的关爱,不正体现了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吗?这种敬业爱岗和对工作的责任心不正是当前需要的吗?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医者,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爱病人、爱自己的专业,对病人负责,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天职。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视医者仁心为追求,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德和共产党员党性人格的完美结合,真正地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和一代名医的道德风范。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该从中感悟出更为深刻的医患关系,从内心深处付出对病人的“爱”,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病人“亲其医、信其道”。
妙手仁心是人们经常用来形容医生的,白衣天使是人们经常用来形容护士的,也是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期许。我们很难苛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能达到同一技术水准,但至少应该要求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具有崇高爱、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爱与责任,是医德之魂。
医务工作,从细微处见品德,让我们用德去爱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