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4月廉政小故事
信仰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方向
从他们选择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中就已经挥别了“小我”的功名利禄。他们舍弃了眼前的名利,却为崇高的信仰赢得了未来。
彭湃,出身于海丰最大的地主家庭,家里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海丰城的主街道,大半条街都是他家的。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彭湃在旧制度下无疑有着令人羡慕的前程,但这位年轻人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的信仰,他把自己名下的田契、地契付之一炬,宣告与自己的出身决裂,成为中国早期的农民运动领袖。
邓中夏,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就被北洋政府农商部录用,可是他对这个舒适的职位毫无兴趣,当即退回了聘书。不久,上海一个大资本家出巨资从全国挑选20名优秀学生,准备送到欧洲留学,邓中夏名列其中,这难得的机遇同样被他拒绝了。他没有选择去巴黎,而是来到北京远郊的长辛店机车厂。在这里,邓中夏从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开始,成长为中国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张太雷,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生,当时北洋大学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该校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法科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法科之一,毕业生不管是做法官、做律师、做公务员,都很受欢迎。22岁的张太雷放弃了还差几个月就可以到手的含金量极高的毕业证,义无反顾地奔赴上海,开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征程。
贺龙,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手中掌握着一支骁勇能战的队伍,蒋介石派人游说他,许诺让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西省主席,他断然拒绝,毅然站到了共产党的旗帜下,率领自己的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的一个叔父问他:“你当过镇守使,当过军长,是有前程的,当共产党落个啥?你图的是什么?”贺龙回答说:“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程,我要的是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的前程。”
留洋镀金、名校学位、土地财富、高官厚禄,这是那个时代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却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如敝屣。从他们选择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中就已经挥别了“小我”的功名利禄。他们舍弃了眼前的名利,却为崇高的信仰赢得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