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廉“阅”】 诗词里的清廉:粉身碎骨留清白

2024.07.19      浏览量:1505

主要来源:反腐败导刊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诗词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这些诗词像檄文、似号角,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品一品这类诗词,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词解读:全诗四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不起眼的石灰,表达了宏大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讲述石灰的开采过程,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在于谦看来,只有艰苦的条件才能锤炼筋骨,磨砺品格。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写石灰的用途和结局,粉骨碎身与前文的锤炼、焚烧形成呼应,而清白不但是石灰的颜色,更是石灰所象征的清廉品格。《石灰吟》一诗气势雄浑,直抒胸臆,层层递进,朗朗上口,以石灰的一生,歌颂了清白留世和廉洁操守和以身殉道的牺牲精神。诗作自问世以来,历经六百年传诵,向来受到国人推崇,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尺幼童,无不心怀敬意,倒背如流,乃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廉洁文化的杰出代表。

廉故事: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其在北京保卫战中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其始终如一的清白操守令人敬仰。于谦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至今仍有大量诗词文章传世,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这首他少年时创作的《石灰吟》。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祠堂巷)。他自幼熟读诗书,胸怀壮志,有“神童”之名,被人誉为“他日救时宰相”。于谦少年时常与学友登吴山读书,如今其读书地三茅观遗址犹存。相传,于谦在吴山上的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过程,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石灰吟》传诵至今,不仅是由于诗作本身实属佳作,更是因为它的作者于谦用自己的传奇一生践行了诗句中歌颂的廉洁操守和牺牲精神。于谦忠于国家,情系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论身居要职还是身处困境,始终都坚守着光明磊落的胸襟和崇高清廉的人格。于谦为官清廉正直,生活极其俭朴,他整伤吏治、平反冤案、救灾赈荒、发展生产,为国家和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深受朝廷倚重,也深得人民爱戴。在瓦刺入侵、英宗被俘、国家面临倾覆的生死存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率领军民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谦虽在“夺门之变”后蒙冤而死,但纵观其一生,历尽“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于谦足以担当“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历史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于谦托物言志的诗作中,《石灰吟》并非孤例。少年时,于谦还作过一首《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嚼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存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对比《石灰吟》,两首诗都借助不起眼的平凡物事表达强烈的磨砺心志愿望和报国为民情怀,诗句语言质朴,正气凛然,有着极强的气势和感染力,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这是今天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的于谦故居正堂“忠肃堂”上的一副对联。对联以石灰比于谦,以社稷垂功勋,恰是于谦一生的真实写照,也完美表达了后人对这位著名英雄人物和清廉官员的无限景仰和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