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廉“阅”】 诗词里的清廉:爱莲说

2024.07.19      浏览量:1589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诗词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这些诗词像檄文、似号角,穿越历史长河仍留下了熠熠光辉。闲静时不妨停下来读一读、品一品这类诗词,解锁深刻而丰富的砥廉哲理,汲取忠诚干净担当力量,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诗词解读:周敦颐一生喜爱莲花,所以写下了这篇借花喻人的《爱莲说》。巧妙地将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格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主静、无欲”的道德观,体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操和人格美的力量。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廉故事: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周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北宋大中祥符年(1016年),湘楚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周辅成考取进士,是年被委任为广西贺州桂岭县县令。第二年,即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辅成县令的夫人郑氏在县衙中生下一儿,取名敦实,字茂叔,后因避宋英宗皇帝旧讳而改名敦颐。

周辅成为官开明勤勉,在桂岭掌政多年, 深得百姓拥戴。儿子周敦颐受家庭熏陶,常年耳濡目染,从小便喜爱读书,加之天资甚慧,过目成诵,在家乡桂岭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周敦颐出生于桂岭荷塘边,整个童年和求学阶段都不曾离开荷塘,由此对莲花情有独钟。

周敦颐一生为官清廉,始终恪守着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北宋中叶吏治腐败、贪腐盛行,而周敦颐为官30余载,没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终按照自己提出的“明通公溥”“公于己者公于人”的原则办事,从不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为官崇拙去巧,立诚立信,以廉判明断著名,一生辗转多地劳累奔波,却并不感觉苦;尽管铁面无私,堵住了一些官员谋私的途径,但他一生没有公敌,也无私仇,真正做到了“官清赢得梦魂安”。

据《周敦颐年谱》载:“先生素贫,初入京师,鬻其产以行”。《濂溪先生墓志铭》也有记载:至和元年(1054),周敦颐任江西洪州南昌知县,得了一场大病,同僚潘兴嗣去看望他,见他所有家中衣物,只能装满一个破箱,“钱不满百”。此时周敦颐已经为官10余年却家无余财,真可谓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熙宁三年(1070年),周敦颐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在巡按端州时,他发现知州杜谘利用职权,滥采著名的“端溪砚石”,与民争利,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上报朝廷,争得朝廷正式下令限制端州官员仅可取砚石二枚。禁令一出,贪风顿息,百姓欢呼雀跃。

周敦颐虽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但对待亲朋旧交却极讲道义,他的俸禄,常用以周济贫困的族人、朋友。到了晚年,他甚至连稀饭都喝不上,也无钱回归故里,只能定居九江庐山。

周敦颐不但廉洁为官,而且廉洁治家。他曾自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崇信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至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经常告诫家人:钱财身外物,够用即可;房舍遮风雨,够住就行。正是周敦颐的清廉治家,从严教子,他教育的两个儿子都高中进士,长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为徵猷阁待制。

根据周敦颐治家思想总结出的《周氏家训》基本内容皆为弘扬清、正、和之精神,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皆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周氏子孙一代代恪守周敦颐为子孙定下的规矩方圆,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爱莲说》是周敦颐“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彩一生的真实写照,成就了一段千年不朽的动人佳话。千年来,人们对《爱莲说》传唱不绝,是内心深处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之风亘古弥新,业已成为一种道德流传、官德示范、文化延续,渗透到中华民族血脉里,香远益清,流芳百世,代代相传,烛照未来!